• 最热点击:
  • 合作伙伴: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 浏览: 次 时间:2014-05-04 15:08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在“引”字上下功夫,致力于“导”与“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导趣,引导学生“乐学”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去,才会对学习入迷。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有效手段,改变那种枯燥乏味,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作为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发展智力。

  1、利用探究实验激发兴趣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普遍心理,尽力设计各种“兴趣实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做“瓶吞鸡蛋”实验,“易拉罐巨响”等实验;在讲“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做“土电话”、“真空铃”实验。这些生动形象的实验能起到言简易明,一目了然的作用,让学生兴趣盎然,乐学不疲,使探求新知识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

  2、利用情感激发兴趣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语调、表情、眼神和认真态度等都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思想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物理时产生愉快、喜爱的积极情感体验。

  3、利用新奇内容激发兴趣好奇往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究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插入奇闻趣事,给学生新鲜,好奇,产生持久的兴趣。例如,在“机械运动”一节中,教师可讲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在“浮力”一节中,可讲“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妙趣横生的故事以培养学生追求新知识的兴趣和意志。

  二、导思,引导学生“活学”

  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点拨,给学生的心理创造“愤”的状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掌握思维的技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保持和迁移,变“死学”为“活学”。

  1、以变激思教师在教学中,可多设置一些开放型、设计型问题,让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例如,在做了伏安法测电阻试验后,教师可做适当改变,问:如果没有电流表,如何测出电阻值?如果没有电压表,又怎样测?又如:给天平、量筒等如何测盐水的密度?给弹簧称、石块、水、如何测盐水的密度呢?通过这些问题变化,使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广阔性。

  2、以疑激思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引发学生探究深思,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障碍,让学生陷入“圈套”造成学生的知识冲突、矛盾,产生不足之感,激起思维,唤起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物体沉浮条件”时,可以这样设疑:

  (1)、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铜块,哪个物块重?

  (2)、学生探究:将木块和铜块防入水中(木块上浮,铜块下沉)

  (3)、是否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呢?(学生会回答:是的)

  (4)、进一步又问:铜铁制成的轮船为什么又能浮在水面呢?这一问使学生对“重的物体下沉”的结论产生了疑问。于是就会动脑筋寻思,探究其原因。

  三、导法,引导学生“会学”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授人以渔”应成为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从“学”到“学会”到“会学”,获的终身的学习能力。

  1、学法指导应有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第二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得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应是多方面的如学生观察实验常用全面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通过指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态度。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信息、情感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过程,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法”和指导学生事半功倍的“学法”,使学生真正熔于课堂学习之中,改变学生厌学心理,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